《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篇1
了凡四訓(xùn)之前讀過,現(xiàn)在再讀感受又不一樣,因為修行后,有些見解感受經(jīng)歷又不同。
我想寫下來,因為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了凡四訓(xùn)從是袁了凡寫給自己后世之作,這一輩子的行身立命,修德行善以書,留給后人。
而我感慨,讀這本書時,每一個小故事像是我聽過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觀念,又像是我的上師給我的教導(dǎo)。
真的感慨,師父,原來如此接地氣,卻又是個如此有智慧的高人。
說說我的感想:
一、命運之篇
袁了凡寫了自己從學(xué)醫(yī),到考取功名的仕途之路,好像一切中冥冥早已注定。
都在一位孔姓先生的預(yù)測之中,哪一年高中,哪一年出貢,哪一年辭官還鄉(xiāng),哪一年壽終正寢,早有預(yù)示一樣。
所以袁了凡認為,不再努力,反正命運有的,已有,命里無的。已勿強求。
直到后來他遇到云谷祥師,點醒了他。
云谷禪師說,只有凡夫俗子才會有所謂的命數(shù)。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命數(shù)很難困住他,非常非常邪惡的人,命數(shù)也很好框住他,因為善與惡積下來的種子,讓命運變得很不確定。
“你二十年來,因為被一個算命先生算定了命運,就從此不再努力,不曾轉(zhuǎn)動命運絲毫,難道不是凡夫俗子嗎?”
每個人的命運,其實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個人的福報,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
這也讓我想起自己這么多年,到處算命,看自己哪一年哪一個時間好哪一個時間不好,這樣自己可以心安理得的等到那一年,反正命還可以。
我想,這也是很多人的誤區(qū),殊不知,這是損了自己的福報福德。
后來,聽師父的講課后,知道了,如果我們這種凡人思維,那后面還是逃不過世間凡世的輪回。
這個輪回不是講生死輪回,而是命運的輪回。
所以,這也是我心里的虛妄所求,不合天道,自己卻心安理得。
一切還是我們的心,跑偏了,有執(zhí)念。
因為,不從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去自我省察,而是一味追求外在的東西,就會陷入盲目的追求中,萬事只能聽天命,向內(nèi)向外都不會得到,沒有什么益處。
萬事萬物皆遵循這個道。
世間享有千金財產(chǎn)的人,一定是配得上千金的人;世間享有百金財產(chǎn)的人,一定是配得上百金的人;
而餓死的人,一定有餓死的原因。
二、改過之法
地藏經(jīng)里說:起心動念,皆是業(yè),為善為惡,逐竟而生。
也就是說,都是由我們內(nèi)生的起心動念,哪怕一個小小的念頭,而后會在自己的言行舉止間顯現(xiàn)出來。
現(xiàn)在往前回看,我度過一段迷茫期,心不之所往,所念皆是虛念,像給自己上了枷鎖一般,出不來。不知道該如何。
我也總感覺一股力量,師父在把我往外拉,正知正念,讓我好好的修行。所以我很感恩師父,感恩師兄。
回想起來,自己真的做的不好。
改過之心,另外還有我們的必須有堅定的信念,每每讀地藏經(jīng),我都想起種種的過往,做的不好,真心發(fā)心去悔,改過。
這就是了凡四訓(xùn)里說,人第一要有羞恥心,我為之前做的感到羞愧,沒有這種羞恥心,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人還要有敬畏心,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無處不在,你以為天知地知你知別人都不知,其實神明知道。
所以我們要有一顆敬畏心,敬畏規(guī)則,敬畏神明,一念都不能放縱。任何時候都不能放縱。
另外,還有人在有勇猛心。很多時候,我自己都是畏難退縮,不想去做,有惰性。其實是沒有一顆直面困難的勇氣。
當(dāng)我們猶猶豫豫的,消極怠工,而不是去立馬行動。
后面回過頭來處理。改正,所花的時間、精力,財力。那又是更多。
所以,把內(nèi)心的底層邏輯想明白,徹底的改,就要馬上行動起來。
三、積善之方
看到這里。我就想到了師父經(jīng)常給我們講的。你覺得的善并非善,而你見到的惡。不一定是惡。
這就是我們所要具備的善知識,大智慧。
有大智慧,能分清真正的善惡,心中存善念,正知,正念,而能做到分清端、曲,是、非,陰、陽等等。
凡是行善積德,不能只依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應(yīng)覺知內(nèi)心最深地方的善念。起心動念,并加以凈化洗滌。
這里的時候,我就想起師父說的,兩個方面:
1.心口合一
師父總講,我們要心口合一,以前不明白,總是想,反正我心里知道,嘴巴去應(yīng)付,但是久而久之,那我們也會成為自己不認可的這一類人。
做到心口合一,就是心里想的,也要用好話,不傷人的話說出來,那心里真正去為這個人好,哪怕這一時我說的道理,講的話別人不認同,但是也能感受到我們的善意。
所以,將師父所說的,從今往后,這張嘴巴今后講出來的,都是善意的好話,或者是佛理,而不是心口不一。
2.善護念
善護念,就是用善意護住自己的心念,哪怕一點點惡的念頭都沒有,這們,我們守住我們的身口意,發(fā)正心正護正念正知,這也是在改變我們的命格。
看到這里,我看似在讀了凡四訓(xùn),但每讀一個字,我都覺得這就是我們師父對我們的教誨。
所以,總結(jié)就是,一切的善意真正的從內(nèi)心出發(fā),真正的去向善,起心動念皆是善,善行無窮無盡。
四、謙德之效
這里,我想到一個詞,”飄“,很多人覺得自己好了,眼睛就長頭上了。
以前我不知道師父為什么在我們自我感覺很好的時候,會說,這是在懸崖邊上走,很容易掉下去,緊緊的拉住我們,但是在我們失意的時候,會鼓勵我們。
善事和陰德都是由人的內(nèi)心決定的,當(dāng)我們真正存有善心,就功德無量。
凡是上天要使某個人發(fā)達,在還沒有降福給他時,會先開啟他的智慧,這種智慧一旦開啟,浮躁的人會變得沉穩(wěn),放肆的人會變得內(nèi)斂。
這也讓我想起,很多年前,即使我考過了事業(yè)單位的分,也沒進得去,第一是福德不夠深厚,第二也是自己的發(fā)心,而不是有真正的志向,又怎么能考進去呢。
人一旦有真正的志向,猶如樹木有了堅實的根基,而立志定向后,每個念頭都不忘謙虛,處處不忘給人方便,自然會感天動地。
這也是福報是自己造成的。
讀完這本經(jīng)典書,了凡的一生。從覺得命定,后發(fā)心做善事改命,不僅官至高位,還有子孫綿長,活到了高壽。
就是說命由我作,不是不能改命,而福自己求,向內(nèi)求,發(fā)心真正去改變。向善,正知正念正法,知行合一,善護念。
點個贊和在看,都是對我的鼓勵。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篇2
都是一些道聽途說的例子,大部分應(yīng)該都是以訛傳訛胡編的,還好都勸人向好。大概是封建思想的產(chǎn)物吧。
有一點值得肯定:做好事卻不深究其中的客觀道理,就自稱是做了好事。知道其實是造孽,浪費了一番苦心不說,還沒好處。
了凡認為,對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對別人好的好事才是真的好事。這在現(xiàn)代社會的風(fēng)氣里,不太可能流行起來。經(jīng)濟學(xué)中認為每個人都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就會推動社會變得更好,雖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況下還是要以經(jīng)濟人的利益為首。
了凡舉孔子的例子說明,人做善事不應(yīng)該只看眼前的好處而要看長遠的利弊。不談?wù)撘粫r而談?wù)撻L遠,不談?wù)撘粋€人而談?wù)撊煜?。有時候看起來不道義反而是道義,看起來不符合禮節(jié)反而符合禮節(jié),看起來不誠信反而誠信,看起來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韓愈說過:“如果想要勸人家一時,用嘴說就行了;如果要規(guī)勸百世的人,就要寫成書籍。”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他沒有考慮過萬一后人不讀書怎么辦吧,但是不對,不讀書總有人會讀,只要讀了就會影響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響其他人。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篇3
《了凡四訓(xùn)》是我這么多年以來看到的最能打動我心靈的書籍,第一篇,立命之學(xué)?!泵商熳?,福自己求”。這么多年,從參加工作起我就珍惜自己的工作,很認真,也很努力,經(jīng)歷過生存的艱辛,也更懂得什么是生活。當(dāng)我看到了凡先生的人生,就很羨慕他,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
“若不反躬內(nèi)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nèi)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yè)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fā)揮優(yōu)勢,最終會有好結(jié)果的,一個善人,自會有很好的人緣,那么很多人來幫助他,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會比別人大很多!對于自身而言,我自認為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造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nèi)齻€心:一,知恥心,當(dāng)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么改過就不難了。二,發(fā)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他們不怕國家的法律,不畏懼社會的譴責(zé),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前面兩條是改過的前提,最后一點,改過的勇心。勇于改正錯誤,戰(zhàn)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去改,這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要將一個人維持了幾十年的習(xí)慣改變,這確實是需要勇氣的,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如不是經(jīng)歷了大的挫折和打擊,人是不會輕易地改變自己的習(xí)慣的,習(xí)慣的養(yǎng)成,就是要靠重復(fù),不斷的重復(fù),一點一滴的去改變,日積月累就會真正的改變。
第三篇,積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么有一天,當(dāng)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dān)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么做,那將產(chǎn)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謙德之效?!皾M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你們看秋天麥田里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著頭的呢?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著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凡是那些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著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為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xùn)》,讓我懂得古人家訓(xùn)的重要性,袁了凡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命運,我們現(xiàn)代年輕人遇到什么困難,都要想盡一切辦法來克服困難,加倍努力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命運。我們家長教會孩子改正自己不好習(xí)慣的方法,家長為榜樣,通過家長成功方法,讓孩子學(xué)習(xí)。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我們從現(xiàn)在每天做多一些善事,通過家長行為來影響孩子多做善事習(xí)慣?!皾M招損,謙受益”的重要性,讓孩子懷著謙虛之心去學(xué)習(xí)做事做人。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篇4
讀罷《了凡四訓(xùn)》,我認為這本書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人的命運是否可以通過主觀的努力而改變,第二個則是如果可以改變的話則應(yīng)該采用怎樣的方式去改變他。
第一個問題讓我不禁聯(lián)想到了我初二的時候讀的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說,名叫做《命運之路》,牧羊人翁大位為了追求詩人的夢想與心儀的姑娘而來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條道路可以供他選擇,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個成就了無數(shù)詩人也毀滅了無數(shù)詩人的城市,還可以選擇左邊一條泥濘而未知的道路。他選擇了三條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結(jié)果都是相同的命運:同一把刻著一個伯爵名字的槍殺死了他。小時候只知道這是歐亨利慣常的調(diào)侃與幽默,可是讀了了凡先生的書,回想起這個略帶無厘頭的故事,我卻多體悟出一番況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嘗不與翁大位的命運相似呢,他們的命運似乎早早的就被什么算定,以至于一切的選擇與改變好像都成為了徒勞的掙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難免就會甘于沉淪。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xué)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的是被注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愿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運便決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忽間會發(fā)現(xiàn)佛教它也是貫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與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學(xué)觀點相比較,有一些不同之處,那便是自由意志論與決定論的界限貌似變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種相容論的主張了。
在其他人的哲學(xué)觀點中,比如斯賓諾莎,他雖然不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人們認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實際上卻是被無數(shù)的條件一環(huán)一環(huán)所決定了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唯理論在擺脫外在權(quán)威的意義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決定了道德,也決定了人的行為,外在的決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則把自然的規(guī)律與自由的規(guī)律加以區(qū)分,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人的行為雖然受到了自然規(guī)律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有尊嚴(yán)的人他有能力為自己建立一個自由的規(guī)律并且依照自由的規(guī)律去行動。
至于一些基督教的觀點,他們則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上帝當(dāng)然可以全權(quán)的支配人的命運。人的活動,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是被控制的,雖然這樣的觀點并不受到所有神學(xué)家的認同。
佛教則另辟蹊徑,他沒有執(zhí)著與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爭辯上,普遍的因果論讓我們看到了決定論的影子,但是作惡與行善則完全是出于人自己的選擇,人做善事與種惡因斷然不會是被決定了的,這當(dāng)然是一種自由的意志,而且這種自由意志所觸發(fā)出的行為將作為一種"因"起到改變命運的作用,我們看到,佛教實際上是提倡通過自由的意志來影響自身的命運,而反對那種完全的決定論。
因此,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xiàn)。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
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tài)度,所謂發(fā)恥心、發(fā)畏心、發(fā)勇心,然后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jīng)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后只會貽害自己。有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別人的處理方法或者一些行為我看不慣,然而我卻沒有認真想過,我的做法難道真的是合適的嗎,別人那么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沒有思考這些,卻武斷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想想這些,感覺自己有時候真的很鄙陋。
發(fā)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jīng)常教導(dǎo)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并沒有人去監(jiān)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說,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鑒",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jiān)督,排除了別人發(fā)現(xiàn)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錯事、惡事,即使不被發(fā)現(xiàn)、不會損及自己的陰德,但是必然會導(dǎo)致人的放縱與墮落,而這種放縱與墮落實際上更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會公然做那些他們習(xí)以為常的錯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質(zhì)會明顯下降,這樣,即使人們不知道你背后真的做了什么,從人的改變中我們一樣可以窺覷人的素養(yǎng)與品德的高下了。
發(fā)勇心則是教導(dǎo)我要當(dāng)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xiàn)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至于改過的方法,我覺得我能夠從事理上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可是卻很難從心中抹去做錯事、做惡事的想法,明白了錯誤的根源,就會在做事之前用這些標(biāo)準(zhǔn)來評判這件事是否應(yīng)該去做,但是只有從心上改正,不起心動念,才能夠避免種下惡因。的確,當(dāng)人的想法專心于善時,就不會有惡的念頭涌入,正如我們專心于學(xué)習(xí),就不會有怠惰享樂的想法一樣,從心上去改過,應(yīng)該是我勇猛精進的方向。
第三篇積善之方,則用十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積善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強調(diào)的兩點就是積善要出于至誠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則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滿皆源于存心的不同。"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我覺得這十點綱要中最為重要的莫過于"愛敬存心",心中不存愛敬,其他的行為則非出于真誠,自然將是一文不值的。"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我們都應(yīng)該心存愛敬,了凡先生說"愛敬眾人,即是愛敬圣賢,能通眾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的確,圣人、先賢可能已經(jīng)不在世上,不可能通過圣人先賢本身去愛敬當(dāng)今世人,但是我們應(yīng)該代圣人立言,踐行圣人之志,來幫助、愛敬萬物,通過自己的行動把圣人的愛傳播給世人,這樣既是我們愛敬了世人,同樣也是圣人愛敬了世人,這樣才是"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諦。
第四篇謙德之效的內(nèi)涵則顯得更為明了了,"滿招損,謙受益",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太滿,我們的欲望太滿,我們的態(tài)度太滿,我們的心太滿,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jié)果。資本的本性便是去創(chuàng)造新的資本,便是去實現(xiàn)利益的最大,所以說建立在資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種滿的文化,而這也是現(xiàn)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但是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學(xué)問上要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鄙?。惶幨郎弦Y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種永不滿足的精進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謙,是虧,但也是得,關(guān)鍵看自己的態(tài)度與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xùn)》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yǎng)善德。真的很感謝老師向我們推薦了這本書,了凡先生的每句話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時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發(fā)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凡先生的每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也無不是對于浮躁的現(xiàn)代人的諷刺與警戒,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了凡先生的諄諄教誨,戒驕戒躁,多行善事,砥礪德行,讓我們這個社會會更友愛,更和諧。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篇5
一位家庭教育指導(dǎo)師告訴我,每年要讀200本書來提升自己,我也在按照她說的話來做,她還說讀完后要記得寫讀后感。
那就從《了凡四訓(xùn)》開始吧,剛剛讀完了第一訓(xùn)立命之學(xué)。
立命之學(xué)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jīng)過,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運的人的種種效驗,告訴他的兒子,要兒子明白不要被這個“命”字束縛住,要竭力去做種種善事,不可以做壞事,以此來創(chuàng)造命運,而得到一個快樂美滿的人生。
書中具體內(nèi)容表述,了凡原名袁學(xué)海,字袁黃,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孔先生,孔先生算出袁黃一生的命運,而后各種經(jīng)歷證實了孔先生說的句句真實,起初,他也曾與命運抗?fàn)?,但是,每一次都逃不脫命運的安排,于是,袁黃失去了奮斗的信心,最終悟出:別跟命爭,爭也白爭,從此,徹底認命。然而,一次機緣他認識了云谷禪師,禪師告訴他“命是什么?是心!心不變,命不變。心變,命亦變!”經(jīng)過一番長談,袁黃徹底改變了心境,大徹大悟,改名為了凡。
從此后,發(fā)誓要每日行善,自此,命運的輪盤徹底轉(zhuǎn)變。
平常人才會被數(shù)所束縛住,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shù)就拘他不住了。因為極善的人,盡管本來他的命數(shù)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而極惡的人,數(shù)也拘他不住,因為極惡之人,盡管他本來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yōu)樨氋v短命。
所有的福田,都決定在每人的心里,福離不開心,心外沒有福田可尋,所以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內(nèi)心,只要從心里去求福,沒有感應(yīng)不到的!
了凡先生一生做善事,給子孫后代永世造福。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篇6
四個方面來講人的一生如何能過得好些,不至總囿于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四個方面是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認真讀后認為了凡有了很系統(tǒng)的生活方法,雖舉了一些虛妄的例子,但道理是實質(zhì)有效的,很值得借鑒。
一,立命之學(xué),人生之根本。
這里的立命可以分兩部分看,一是立目標(biāo),二是立標(biāo)準(zhǔn)。而標(biāo)準(zhǔn)就是現(xiàn)今的價值觀,什么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的,就是你要確立一套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及運用到處理你與周圍的人、事、社會及至世界與宇宙的關(guān)系。就如錢幣幾乎可以衡量一切并處理一切,沒有它就只能以物易物,會造成整個關(guān)系網(wǎng)的不方便,并復(fù)雜化困難化交易進程。所以沒有也可以,但有了之后就絕不想再失去。
了凡曾被算命先生算定命運,近半生框于其中。后經(jīng)指點了悟,命由天,福由己,自此脫框。
《易經(jīng)》所講,都是為君子的生命成長所謀劃,并具體教導(dǎo)如何趨吉避兇。如果天命是不變的,怎么能趨吉避兇呢?
孟子說過,那些仁啊義啊禮啊智啊,是人本性中本來就具有的,只要想要,就可以得到。所以,仁義道德,是我們想求就可以求得的。但是,功名富貴怎么可能我們想求就能求得呢?
人的命運好壞,離不開人的心。假如從心這個層面上去尋找,那就沒有不感應(yīng)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義我們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貴其實也是我們想求就能求得。我們既可以向內(nèi)求得道德仁義,同時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貴,內(nèi)外都有所得,這才是正確的追求。
二,改過之法,走上叉路的抉擇。
人生一世錯漏不可避免,但如何面對卻是人生考驗,不得法誤終身。一般而言,最好的方法是從心靈上徹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凈了,你的每一個當(dāng)下也就清凈了。不好的念頭,在還沒有冒出來的片刻,你就能覺知到,而一旦覺知到,就不會再冒出來了。如果做不到從心靈深處徹底解決,也要想清楚道理之后再去改正錯誤。如果連想清楚道理都做不到,就應(yīng)該針對具體的事情加以改正。既著眼于根治心靈,又兼顧具體事務(wù)的話,也不算失策。但若眼里只有具體的事務(wù)而忽略了心神的修煉,那就很愚昧了。
事實上,那些罪業(yè)深重的人,在平時生活里也有反映:有的會心神閉塞、頭昏健忘,有的會無緣無故就心煩意亂,有的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會消沉沮喪,有的聽到正確的言論就會悶悶不樂,有的幫助了別人卻招來怨恨,有的甚至?xí)诔隹裱?、失去理智。這些都是錯亂應(yīng)對失矩累積之怪相。一旦出現(xiàn)這類狀況,就必須奮發(fā)圖強,痛改前非,千萬不要耽誤了自己。
凡是說禍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乃是圣賢之論;凡是說禍福都是天注定的,都是世俗之論。
幽閉了一千年的黑暗山谷,只要有燈光照進來,就一下子除掉了千年的黑暗。
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三,積善之方,人間正道是滄桑。
善從正,正念積,則善養(yǎng)浩然之氣,身心俱上佳。
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得還不夠純粹:要么想做善事而行動卻不夠勇敢,要么幫助了別人但心中其實有遲疑,要么雖然勉力做了好事卻言語失當(dāng),要么醒的時候能夠自律,而醉的時候就放縱自己。自己認真反省,覺得所做好事與所犯之過相比較,過要大于功,實在是虛度了很多光陰。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四,謙德之效,君子以厚德載物。
滿招損,謙受益,上善若水。吉兇的預(yù)兆,一般是先萌動于內(nèi)心,而后在言語行動里體現(xiàn)出來。一個人如果心地淳厚,就常常會有福氣;一個人如果待人刻薄,那就常常會有禍害。大都吉兇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
做得不夠好,或是因為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夠,感應(yīng)還沒有到來。我們需要的是自我反省,即使別人毀謗我們,也把它當(dāng)作是自我的磨煉和考驗,欣然接受,有什么好憤怒的呢?
如不愿意做過于繁瑣的事情,不能包容別人,心胸狹窄,經(jīng)常恃才傲物,說話輕率,隨意議論,這些都是福德淺薄的表現(xiàn)。
總體說來人要先有目標(biāo)及價值觀,然后持之以恒的前行中不斷修正,逐漸積累正念正覺并謙恭有德,自然有志者事竟成。但今之所謂有志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故無恒不謂志。
作者“了凡”,意思是證悟了關(guān)于創(chuàng)造自己命運的深刻道理,不想像凡夫那樣被命運束縛,覺今是而昨非。了凡名字本身就是從宿命開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一次領(lǐng)悟,先了解平凡再了結(jié)平凡。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篇7
讀了故鄉(xiāng)名人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xùn)》之后,我感觸很深?!读朔菜挠?xùn)》由四篇短文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當(dāng)時是用來訓(xùn)誡他的兒子的。我覺得對我們這些后人也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我想與大家一起談?wù)勂渲械摹胺e善之方”?!胺e善之方”意思是說,我們要積善、積德,好人會有好報的。這在孔繁森身上就得到了證明。他收養(yǎng)了12歲、7歲和5歲的三個孤兒曲尼、曲印和貢桑。將他們帶回拉薩,照管他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節(jié)假日只要有空,他說帶上他們逛公園,逛商店,給他們買衣物??追鄙m然是副市長,但他每次下鄉(xiāng)去,總要帶些自己的錢給生活困難的鄉(xiāng)親,往往一月剛過半,工資就花光了,有時連伙食費也不夠交。他自己經(jīng)常吃榨菜拌飯,卻不愿讓孩子和他一樣受罪,錢不夠怎么辦?孔繁森就獻血換錢來給孩子添補營養(yǎng)。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mào)途中,因車禍殉職,年僅50歲。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著一幅挽聯(lián),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上聯(lián):一塵不染兩袖清風(fēng),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下聯(lián):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jié)重如岡底斯山。歌曲《走進西藏》、《公仆贊》、《等你回家》就是對他的贊頌。他付出了,也得到了回報——人們永遠懷念他。我想,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現(xiàn)在,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他們有的孤苦伶仃、有的貧病交加、有的絕望無助,我們應(yīng)該伸出援助之手,給予無私的幫助。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篇8
《了凡四訓(xùn)》是一部家訓(xùn),是一位父親寫給兒子以及子孫后代的人生教科書。他是希望把自己最有價值的人生心得、經(jīng)驗告訴他門,幫助他們少走彎路,順順利利地把家族一代代傳承下去。
為什么叫了凡?
小時候,作者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名為孔先生,孔先生把作者一生的命運結(jié)果預(yù)測進行詳?shù)溃瑓⒓痈谝患壍目荚嚕瑫玫谄呤幻?,參加提學(xué)一級考試,會得第九名,以及哪年能成為廩lin生(秀才中成績優(yōu)秀這,政府每月給廩食,并有資格被選為貢生),哪一年當(dāng)上貢生(貢生是秀才的最高級別,考上貢生,等于拿到了通往太學(xué)的門票),在貢生之后哪一年會當(dāng)上四川某個縣的縣長,當(dāng)縣長三年半后,應(yīng)該辭官還鄉(xiāng),孔先生還算出,五十三歲那一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時,會逝世,最后還說作者命中無子等等。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確實如孔先生所言,并一一應(yīng)驗,當(dāng)作者當(dāng)上補貢后,去棲霞山拜謁(ye)云谷禪師,進行修行,他們在一間房間相對而坐,一坐就是三天三夜,不曾說話,云谷大師問:一般的凡夫俗子之所以不能成為圣人,成為覺悟者,是因為執(zhí)著于各種妄念,你整整坐了三天三夜,不見起心動念,是什么原因呢?
作者回答:說曾有一位算命孔先生,給他算過一卦,把他的一生得失榮辱,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算是要起妄想,也沒有什么可想的了
云谷禪師:我原以為你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沒想到你其實還是一個凡夫,一個人如果做不到?jīng)]有妄念,就會被妄念束縛,最終難逃命運的流轉(zhuǎn),怎么還可能超越命運呢?事實上,只有凡夫俗子才會有所謂的命數(shù)。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命數(shù)很難困住他;非常非常邪惡的人,命數(shù)也很難框住他;因為,善與惡積下來的種子,讓命運變得很不確定。你二十年來,不曾轉(zhuǎn)動命運絲毫,難道不是凡夫俗子嗎?
作者問:難道可以逃脫命數(shù)嗎?
云谷禪師:每個人的命運,其實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個人的福報,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詩經(jīng)》里說,我們應(yīng)當(dāng)牢記祖先,努力進德修業(yè),配合天命,自己多多追求福氣,確實是古之明訓(xùn)。我門佛教的經(jīng)典說,求富貴可以得富貴,求生男生女可以生男生女,求長壽可以得長壽。
作者說:當(dāng)真?
云谷禪師:說謊話是佛門大戒,各位佛菩薩說的,怎么會欺騙你呢?
作者問:孟子說過,那些仁啊義啊禮啊智啊,是人本性中本來就具有的,只要想要,就可以得到。所以,仁義道德,是我們想求就可以求得的,但是,功名利祿怎么可能是我們想求就能求的呢?
云谷禪師:孟子說的并沒有錯,只是你自己理解錯了。你有沒有聽六祖慧能說過,人的命運好壞,離不開人心。假如從心這個層面上去尋找,那就沒有不感應(yīng)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義我們想求就能求的。我們既可以向內(nèi)求得道德仁義,同時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貴,內(nèi)外都有所得,這才是正確的追求,假如我們不從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去自我省察,而是一味追求外在的東西,就會陷入盲目的追求中,萬事只能聽天由命,向內(nèi)向外都不會得到,沒有什么益處。
云谷大師又問:你覺得你能不能考取功名?你是否應(yīng)該生兒子?
作者答:不應(yīng)該。因為自己不愿意做過于繁瑣的事情,又不能包容別人,心胸狹窄,經(jīng)常持才傲物,說話輕率,隨意議論,這些都是福德淺薄的表現(xiàn),怎么能夠考取功名呢?不應(yīng)該生兒子,其原因一:大地上越是污穢之處,越是能夠生長作物,水太清了就沒有魚能夠生存,我?guī)缀跏且粋€有潔癖的人;其原因二:和氣才能化育萬物,我卻經(jīng)常發(fā)怒;其原因三:慈愛是生生不絕的根本,殘刻是不育的根本,我自己愛惜名節(jié),常常不能舍己救人;其原因四:說話太多消耗元氣,而我很愛說話;其原因五:喜歡喝酒,過度則傷神;其原因六:喜歡熬夜,又不懂養(yǎng)育心神等等,作者做了一一的列舉。
云谷大師答:孔先生算定你考不取功名,沒有兒子,是過去的業(yè)力所致,但既為業(yè)力所致,就是可以改變的,怎么改變呢?就是要種植新的種子,讓它不斷發(fā)芽、開花,結(jié)出新的果實,從現(xiàn)在開始,你要不斷擴大充實自我的德行,堅持不懈地做好事,而且是默默地做好事,積累陰德。這就是自己所造福德,哪有享受不到的道理。
后來云谷大師給了作者一本功過格,用來記錄善惡功過的薄冊,又教作者念準(zhǔn)提咒,增加感應(yīng)力。
最后,作者聽了云谷大師的教導(dǎo),把自己的名號改為了“了凡”
從此以后,了凡就開始了自己的積善之路,開始發(fā)心行善3000件,參加禮部考試時,得了第一名,原孔先生算的是第三名,終將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后又發(fā)愿行善3000件,愿得一子,后并一一實現(xiàn)。
這便是了凡四訓(xùn)得故事,但我有不同的想法,行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而不是因為我發(fā)善多少件,來換取自己的功名利祿錢財?shù)?。這和世俗的交易有什么不一樣呢?行善自在人心,而非是等價交換。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篇9
對于《了凡四訓(xùn)》這本書,自己接觸不是一次兩次了,也有多個版本的書籍,朋友贈送的,我也贈送不少友人。之前還有朋友讓我讀十遍,我很認真的去讀了。但是讀過三遍后,我就在困惑中自己矛盾了,以及掙扎著。書中講到惜福、改過,修行,積德行善,這些都沒有錯。人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去面對,去改正,就修正,就是一種善。能利益蒼生,為他人著想,更是大德,確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的。
但是針對我自身,我覺得之前自己迷惑了。我以為自己若想改變自己命運,必須去做這些事情,去發(fā)大誓愿,去求,去身體力行的完成。這樣才能有希望。我缺什么呢?我缺一段能牽手的姻緣,缺財富。有師兄說,你可以在菩薩面前發(fā)大誓愿,兩年內(nèi)自己若能婚配,做滿多少善事,或者一步一頭磕到寺廟去,或者終身不吃素,將來重建廟宇,重塑金身等。我啞然,不是我不信,是我覺得如果這樣,那跟交換有什么區(qū)別,我的追求難道就是這些嗎?我用自我約束的積德行善的行為,去交換一個我未知的,我渴求的事情。這并不是我追求的人生,得到又如何?婚姻只是人生一段不是一個人的生活而已,現(xiàn)在不過是一個人孤獨之旅吧,兩個人了,就不孤獨嗎?我不想去發(fā)誓兩年內(nèi)做多少好事,去求個姻緣,那求來也是假的,是自己偽善的表現(xiàn),和貪婪。不是我做不到,是不想那么去做,我可以積德行善,但我無所求。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依然會堅定我學(xué)佛的信念和信心,我惜福,改過,修行,修心。修好這一顆心,時刻讓自己心靈能安寧、安靜,心安。朋友說能心安是多么難得,能踏實的生活,能平靜平淡的對待人生,那是何等的自在?我追求的是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在點滴的生活中去做,不求大,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嚴(yán)格自律,積極努力的去生活,去追求。
合伙人說我不是個商人的料,我沒有利益心,沒有野心。我不語,我只是把我該做的事情做好,不欺騙人,不坑人,不做違法亂紀(jì)的事情,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不消極不頹廢,工作中,我積極投入,但是我不問結(jié)果,我只在乎這個過程。我不是不追求結(jié)果,只是我更看重這個過程,我會更加完善自己。交朋友貴在交心,做事情,也貴在真誠。人生中任何事情,都不要心存僥幸,平淡對待,那是多么難得。不卑不亢,不貪婪,不悲觀,那也是很難得的,不要太多的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任何時候都要知足,得到時問問自己無愧嗎?心安多么難得!
從此書中,我已明白大的道理,原來只局限在,我以為只是讓我們?nèi)グl(fā)愿去求改變自己命運。如果只是為了發(fā)愿求自己一時的安樂,那只是一種小我境界,現(xiàn)在這已經(jīng)不是我想追求的了,我會深信不疑的去做,但是我不想求自己此生的榮華富貴,也不求什么感情長久美滿,我想要的是更多領(lǐng)悟人生的意義,追求心靈深處的東西。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篇10
《了凡四訓(xùn)》是古代著名的勸善書,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員、思想家袁了凡,原名是袁黃。這幾天,我從書柜里拿出了《了凡四訓(xùn)》,興致勃勃地讀了起來。
這本書通過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分來講解如何改變命運。作者以親身經(jīng)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謙德之效。謙德之效講的是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讓我知道了要認清自己,知道自己的缺點、弱點和不足之處,認真改正,少一些怨言,多一些自我鼓勵。還要寬以待人,虛心好學(xué),為人謙和。一個人能謙虛,一定會得到大眾廣泛的支持與信任,懂得謙虛,便懂得“日新又新”的重要。
我們還要有三種心——恥心、畏心和勇心。恥心就是要有羞恥心,一個人要懂得羞恥。畏心就是要有敬畏心。勇敢就是要有一顆勇敢的心。
我在生活中也會認真改正自己的弱點、缺點和不足。我很謙虛,不會因為做了一些好事便到處炫耀。我最喜歡立命之學(xué)中的這樣一句話“日日之非,日日改過”,一個人必須要每天知道自己有過失,每天都要改過,若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一整天就覺得自己沒有過失,如果一天都無過可改,那么一天就沒有進步。
《了凡四訓(xùn)》讓我認識了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biāo)準(zhǔn),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體驗,人要有關(guān)懷他人的慈愛之心。我從中得到的啟示是:必須要美化、凈化自己的心靈,改造自己的命運。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篇11
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xué)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是被注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愿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運便決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人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xiàn)。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tài)度,所謂發(fā)恥心、發(fā)畏心、發(fā)勇心,然后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jīng)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后只會貽害自己。
發(fā)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jīng)常教導(dǎo)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并沒有人去監(jiān)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說,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鑒”,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jiān)督,排除了別人發(fā)現(xiàn)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頭頂三尺有神明”,人必需要有一顆敬畏的心。
發(fā)勇心則是教導(dǎo)我要當(dāng)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xiàn)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xùn)》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yǎng)善德;易經(jīng)同樣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對于我們這些在俗世學(xué)佛的人一定要認真踐行《了凡四訓(xùn)》所說的金玉良言,發(fā)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遠離顛倒夢想,證悟菩提。
愿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早脫輪回,往生西方極樂,證得佛果。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篇12
到此刻為止,《了凡四訓(xùn)》大概讀了有六次了,每次聽都有新的認識。最初決定去讀,只是因為覺得好奇,此刻越來越感覺到:去聽課是一個多么正確的選取。
首先,和諧友好的氣氛讓人感覺很舒服,沒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這些教誨,你只管去讀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我相信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氣質(zhì)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著為聽眾們準(zhǔn)備吃的喝的,在此感謝她。
再說說課堂,劉老師講課比較風(fēng)趣幽默,對其中道理的闡釋也做得很詳盡,同時,又不忘讓同修們共同參與,除了最初的讀PPT之外,還發(fā)動大家自己做PPT來講,這是對大家的信任與培養(yǎng),也讓我們學(xué)習(xí)的動力更大了。到目前為止,三個同修的分享和講解各有所長,劉亞斌師兄講課比較有激情,都是從自身找例子,生動形象,很勇于進行自我批評;韋澤睿師兄對理論的講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資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點小緊張;于寒松師兄的講解無論從理論到實例都很精彩,他謙虛好學(xué)的態(tài)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個觀眾;他們的共同點是,對佛教懷著虔誠的信仰與極大的熱情。
之后再說說我,聽了幾次課之后,我開始對《了凡四訓(xùn)》有了大致的了解,這對我來說好處重大,因為我本身是一個內(nèi)心很脆弱的人,有時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個做人做事的指導(dǎo)原則,無法處理一些壞情緒和心理問題,對過去的事情不能釋懷,對將來的未知又感到恐懼,敏感,多想,容易受傷,愛抱怨,這一切,都讓我的生活變得很糟,雖然表面看不出什么來,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從開始聽課,尤其是每周二上課時與崔瑞和劉老師一齊談話,每次都給我以很深的啟迪,我的心漸漸變得平靜下來,我開始明白“內(nèi)心的平靜”是應(yīng)對一切最好的法寶,我也很贊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個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煩惱而已,劉老師說,學(xué)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報應(yīng)”這個道理,此刻我也就處于“最基本”的階段。對于《了凡四訓(xùn)》的原文,我承諾劉老師年前要讀夠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著閱讀的樂趣,真是“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樣幸運,得以了接觸并了解《了凡四訓(xùn)》,能得到內(nèi)心的平靜,能過一種行善而快樂的生活。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篇13
看了老法師《了凡四訓(xùn)》精彩講述前五集,心靈震撼極大!原來,人皆有定命,但并非一成不變。得知自己的命數(shù)運數(shù),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命運感到不很滿意,不想聽從命運的安排,那么我們可以改造命運。只是,必須通過合理合法的途徑,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確保行之有效。
具體怎樣操作呢?我們不妨借鑒了凡先生的成功經(jīng)驗。
了凡先生童年喪父。母親勸其學(xué)醫(yī),長大后行醫(yī),“可以養(yǎng)生,可以濟人”。而且成為名醫(yī),也是他父親的遺愿。所以在學(xué)齡期,他走的不是大眾化的發(fā)展之道:上學(xué)讀書,博取功名,而是另辟蹊徑,當(dāng)學(xué)徒,學(xué)醫(yī)術(shù)。15歲那年,他遇到了一個孔姓老人,在慈云寺。老人道貌岸然,飄飄欲仙,對他說,你有做官的命,為什么不去讀書呢?了凡于是告之原委。孔老便隨其到家,對其母細述其通達好命,奉勸其讀書,說是明年考中秀才,即可做官:縣考14名,府考71名,提學(xué)考(即省考)第9名。于是他開始讀私塾。第二年,16歲的他赴考了,果然考取秀才,三處名次完全相合,絲毫不差。可見,孔老是位功夫相當(dāng)了得的命理專家。于是乎了凡請其為他掐算一生流年,吉兇禍福,得知自己官可至四川一位縣長。只是在位3年半時,最好告老還鄉(xiāng),因為他享年53歲,10月14日丑時壽寢命終。命中無子。
然而,了凡先生后來高壽,功成名就,而且生一兒子,取名天賜。
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尊從了大師的教誨:佛氏之門,有求必應(yīng)。只要你以真誠心反省懺悔改過,以實際行動去行善積德,那么,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只要你能改過自新,修善積功累德,就能超過命數(shù)。于是,他決定痛改惡習(xí),充實德行,仁義道德、功名富貴雙修,爭取雙豐收。每發(fā)心許愿一樣,就積極做滿3千善事,然后告知大師,大師就稟告佛菩薩,讓他了卻一樁心愿。如此,日復(fù)一日,不虛度每一天,不空許一個愿,終至趨吉避兇,事事圓滿。
所以,我們不要做命運的奴隸,要做命運的主人!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為命運可以改變!凈空法師說得好,破迷開悟,改惡從善,是不二法門。摒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樂于助人,大公無私,愿為社會做貢獻,為大眾謀利益,就是行善積德,就是菩薩的心地,佛的行為。人生有限,宇宙空間無限,做好人好事無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wù)為大眾謀利中,改正不良習(xí)氣,博愛寬容,慈悲為懷,從善如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是改命的關(guān)鍵。我們身處三界天,舉頭三尺有神明。四界、五界……直至11界天的那些高級生命,都能看到我們?nèi)祟惖难孕信e止,如同我們能夠清楚看到第一、二界的蟲鳥在做什么一樣。
每一天,我們起心動念就是加減乘除,動善念行善事,福德就會加一分;反之,則會減一分。出入不大則改變不大,脫離不了命數(shù)的擺布,但如果懸殊大,愿力大大超出了業(yè)力,那你就成了大善之人,厚德載物,命運已經(jīng)拘束不了你,機緣一到,福報厚重,焉能不超越命數(shù)?反之,若作惡多端,業(yè)力遠遠超出了你應(yīng)得的福報,得德不配位,甚至壞事干盡,成為大惡之人,那么功名富貴財利,來得快去得也快,天生再厚重的福,也會資不抵債,甚至于災(zāi)禍發(fā)生。天災(zāi)地劫,猶可免,自作孽,不可活。
利人,才能利己;損人,必定害己,這是恒古不變的定律。斷惡從善,你的命是上好尊貴,則會錦上添花,若是中等,甚至不幸遭遇了下等命,我們豈能屈從命運的安排,只能挑戰(zhàn)命運,轉(zhuǎn)變命運。如此將修善改過落實在言行上,來求證轉(zhuǎn)好命行鴻運,效果殊勝。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篇14
了凡認為兇吉的預(yù)兆都是從一個人的內(nèi)心萌發(fā),再通過肢體表現(xiàn)出來的。一般對人忠厚的人往往可以收到福澤,而那些對人刻薄的人往往比較偏向于受到禍害。這種事情吧,很難驗證,一般怎么說都怎么對。
我的理解是,你人生的所有片段組成了完整的個人,少一絲一縷一分一秒都不是現(xiàn)在的你。比如你現(xiàn)在走的所有的路都能找到從前留下的種子,現(xiàn)狀的果都是從之前的因中所結(jié)出,如果一時找不到,那可能是藏得太深。就像現(xiàn)代的心理學(xué)總是將很多問題去聯(lián)系童年的經(jīng)歷一樣,有些因果聯(lián)系我們本人很難察覺。在做一個忠厚的人還是做一個刻薄的人來說,我認為正常人都會選擇忠厚,因為我們都會約束自己內(nèi)心那個黑暗的張三。至于福澤和禍害,可能比較主觀,忠厚之人懂得感動而刻薄之人經(jīng)常抱怨。
了凡認為他的過錯即使隱藏不露,在細枝末節(jié)處,但還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騙。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欠了的債,總是要還的。
了凡認為改過的人,第一要有羞恥心,為什么人家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敗名裂;第二要有敬畏之心,即使你的錯誤隱藏不露,在細枝末節(jié)處,也還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騙。并且,只要一息尚存,仍可悔改;第三要有改過的勇氣,不能猶豫不決,讓小錯變成大錯。
他還提到,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徑,只需要一心向善,正義的念頭就會出現(xiàn),歪門邪念就會消失。就像太陽高掛時,妖魔鬼怪就會消退。
剩下內(nèi)容就是佛教里的說教了。沒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