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書而改變一生的名人故事10篇
賈島之所以成名,卻并非由于他的英雄氣概,而是由于他的苦吟。人們最熟悉的“推敲”的典故,便是出于此公身上。毫無疑問,寫“僧敲月下門”當然比“僧推月下門”的句子要好得多。這幾乎已經(jīng)成了講究煉字的一個最尋常的例證。可是,懂得這樣一些起碼的文字“推敲”的技巧,難道就可以稱得起是一位苦吟的詩人了嗎?問題當然不是這么簡單。否則,成為一個大詩人也太容易了。
賈島的苦吟,實際上是在煉意、煉句、煉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而這些又都是與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時代性分不開的。首先我們看到賈島非常用力于煉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勝的意境。如果寫一首詩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蠟,叫人讀了興趣索然,那就不如無詩。有了好的意境,然后還必須保證這種意境能夠在字句上充分表達出來。
賈島的每句詩和每個字都經(jīng)過反復的錘煉,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寫成之后,卻又使讀者一點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跡,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氣呵成的樣子。由此可見,所謂苦吟只能是從作者用功的方面說的,至于從讀者欣賞的方面說,卻不應該看出作者的苦來。
賈島有許多作品都可以證明這一點。例如《渡桑干河》的詩寫道:“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于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這首詩的意思很曲折,而字句卻很平易。這樣就顯得詩意含蓄,使讀者可以反復地咀嚼它的意味。如果多用一兩倍的字句,把它的意思全都寫盡,讀起來就反而沒有意思了。在賈島的作品中,象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因為書而改變一生的名人故事【篇2】
柳公權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他在少年時候,就寫得一手好字,常常博得師長的夸贊和朋友的羨慕。因此他不免驕傲起來。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伙伴在路邊的亭子里練習書法。伙伴們圍差柳公權,一邊看他寫字,一邊大聲地稱贊著;柳公權心里得意極了,他對伙伴們說道:“這算什么,等過幾年,我的書法一定天下第一?!?/p>
這時,一位老者從這里經(jīng)過,聽到柳公權的話,就走過來看看他寫的字,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并不好,軟塌塌的,沒筋沒骨的,還值得在人前夸耀嗎?據(jù)我所知,有人用腳寫的都比這好哦。”
柳公權一聽,小臉漲得通紅:“不可能,不會有人比我寫得更好了,更何況是用腳!”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信,你就到華京城去看看吧。”
第二天,柳公權一大早就出發(fā),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只見一個沒有雙臂的黑瘦老頭兒背靠槐樹,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笑,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字,筆下的字龍飛鳳舞,每一筆都是那么剛勁有力,博得圍觀的人陳陳喝彩。
自己的字和這位老人用腳寫的字比起來果然是不值一提,柳公權心中深感慚愧。他馬上走到老人面前,“撲通”一聲跪下,說:“我愿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秘訣。”
老人慌忙放下腳中的筆,對柳公權說:“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混生活,怎么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下幾個字:“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fā)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jīng)過苦練,柳公權終于成為著名的書法家。
因為書而改變一生的名人故事【篇3】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官至御史大夫。
孫康幼時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孫康想夜以繼日攻讀,可家中貧窮,沒錢購買燈油。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孫康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床上默誦。
一天夜里,孫康一覺醒來,忽然發(fā)現(xiàn)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屋頂白了,地上白了,樹上也白了。整個大地披上一層銀裝,閃閃發(fā)光,使他眼花繚亂。他站在院子里欣賞銀裝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孫康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一盞昏黃的小油燈要亮堂得多呢!
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fā)愁。整個冬天,孫康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讀到雞叫。即使是北風呼號,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于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
因為書而改變一生的名人故事【篇4】
梁灝是五代時期的人,卻是宋太宗時期的狀元郎。他從五代后晉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斷地進京應試,歷經(jīng)后漢和后周兩個短命朝代。雖然屢試不中,但他毫不在意,總是自我解嘲地說:“考,我就離狀元近了一步?!敝钡剿翁谟何醵?985年),他才考中進士,被欽點為狀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參加會試四十場,中狀元時已經(jīng)是滿頭白發(fā)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問他的年歲,他自稱:“皓首窮經(jīng),少伏生八歲;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毖悦髯约菏前耸q了。短短兩句話,包含了多少考場上的艱苦和辛酸!
【感悟】梁灝八十二歲中狀元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因為他生逢五代亂世,人生坎坷在所難免。但他的那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卻是極為可貴的。在求學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灝那樣孜孜不倦,為達到目標不惜追求到須發(fā)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滿腹經(jīng)綸垂名后世。這種堅毅的求學精神值得每個人稱頌和學習。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訴青少年:學習不在于年齡,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過程,只要正確對待,持之以恒,就能達到你的目標,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因為書而改變一生的名人故事【篇5】
漢朝時期,有一人叫匡衡,十分好學。家里很窮,白天必須干活,晚上才能讀書。但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就對鄰居說:“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說:“既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但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锖饣氐郊?,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了過來。借著這微弱的光線,便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xiàn)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用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敝魅吮凰木袼袆?,答應了他的要求??锖饩瓦@樣勤奮學習。后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匡衡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讀書的環(huán)境、條件有多艱難,只要有心讀書,一定能讀好書。
因為書而改變一生的名人故事【篇6】
在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他叫做孫敬。孫敬在年輕的時候特別勤奮好學,經(jīng)常把自己鎖在屋里面不停地讀書。每天他從太陽剛升起就開始讀書,一直讀到天黑,有的時候還會廢寢忘食連飯都不吃了。孫敬每天讀書的時間特別長,有的時候特別疲憊了也不會休息,但是時間久了身體也扛不住。每天一到晚上的時候就特別困,但是他不想早早的去睡覺,害怕影響自己學習,于是就想出了一個很特別的方法。眾所周知,在古代時期,男人的頭發(fā)都跟女人一樣特別長。于是孫敬找來了一根繩子,把繩子的一頭綁在房梁上。這樣一來,每次只要他讀書讀的又累又困,忍不住打盹的時候,頭只要稍微低一點頭,這根綁在房梁上的繩子就會立馬狠狠地牽住頭發(fā),把頭皮扯的很痛,就像快扯掉了一樣,這樣他馬上就會清醒了可以繼續(xù)學習。
在古代的戰(zhàn)國時期,有一位政治家很有名氣,他叫做蘇秦。蘇秦在年輕時學問并不高,所以他去到好多地方做事都沒有受到重視和重用。在外闖蕩的路途不順利,于是蘇秦便回家了,可是回到家后家人對他極為冷淡,就像當他不存在一樣。家人的態(tài)度對蘇秦的刺激特別大,因此他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發(fā)奮讀書。蘇秦開始學習之后經(jīng)常讀書讀到半夜,特別疲憊很想睡覺。于是他想出了一個可以讓自己頭腦清醒的辦法,他準備了一個錐子,只要稍微一打瞌睡,他就會用這個錐子特別用力的在自己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的話,蘇秦就會突然間感覺到疼痛就會清醒起來,繼續(xù)讀書。
因為書而改變一生的名人故事【篇7】
蘇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時候很貪玩,直到二十七歲才認識到讀書很重要,從此開始發(fā)憤讀書,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有一年端午節(jié),蘇洵從早晨起來就扎在書房里讀書。他的妻子端了一盤粽子和一碟白糖送進了書房。將近中午時,夫人收拾盤碟時,發(fā)現(xiàn)粽子已經(jīng)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卻原封未動,而旁邊硯臺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來,蘇洵只顧專心讀書,誤把硯臺當成了糖碟。正是憑著這種認真刻苦的精神,蘇洵成為了文學大家。
故事點評:從古至今,年老發(fā)奮學習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學習了嗎?當今知識爆炸的年代,現(xiàn)代科學文化迅猛發(fā)展,使知識的更新期大大縮短,活到老學到老是時代的要求,它要求人從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間斷地學習,不用說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堅持學習,否則趕不上時代的步伐。
因為書而改變一生的名人故事【篇8】
巴金先生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
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fā)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并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p>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溫故知新,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
因為書而改變一生的名人故事【篇9】
列寧酷愛讀書,他讀書時很喜歡在書頁的空白處隨手寫下內容豐富的評論、注釋和心得體會。有時還在書的封面上標出最值得注意的觀點或材料。
一旦讀到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著作,他還在書的扉頁上或封面上寫下書目索引,特別注明書中的好見解、好素材及具有代表性的錯誤論斷的所在頁碼。每當讀到精辟處,他就批上“非常重要”、“機智靈活”、“妙不可言”等,讀到謬誤處,就批上“廢話!”、“莫名其妙!”等等。
列寧的重要著作《哲學筆記》就是在讀哲學書籍時寫的批注和筆記匯編而成的。它被公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
因為書而改變一生的名人故事【篇10】
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個方面。
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么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后,各個方面都經(jīng)得起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