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末伏第一天
今天是末伏第一天
2023年末伏第一天是8月10日,農歷六月廿四,星期四。
末伏,是“三伏”之一,所謂“伏”即是“暑氣潛伏于地”之意,標志著一年里最炎熱的時期;也有的解釋是“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
末伏天養(yǎng)生知識
1、末伏——防秋老虎
此時已經入秋,所謂“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頗兇。由于暑熱最易傷心,熱擾心神,人常表現出心煩不寧,坐臥不安,思緒雜亂。此時,除仍需加強防暑降溫之外,應有意識避開這種不良情緒的干擾,做到遇事不煩,處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要合理安排個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時,生活規(guī)律,保證適當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度疲勞,提高機體對高溫的耐受能力和對“秋老虎”的抵御能力。此時人體消化功能較差,不宜大量攝入各種肉食以補充夏日的消耗,另外“秋瓜壞肚”,對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損傷脾胃。
2、末伏重清補食療祛濕邪
末伏清補,以健脾利濕為主。健脾益氣,可以適量多吃祛濕熱、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芡實、山藥、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紅小豆等豆類,也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要特別注意的是,吃扁豆時一定要煮熟煮透,直到顏色不再翠綠為止,否則會引起食物中毒。
3、末伏護脾胃循經按穴位
立秋后天氣仍熱,且雨水較多。濕熱交蒸,合而為濕熱邪氣。在這個時節(jié),如果脾傷于濕,不僅會出現飲食不化、脘悶嘈雜、惡心嘔吐、腹痛便溏、不思飲食、體弱倦怠等癥,還可能為咳喘病癥種下病根。
中醫(yī)講“濕氣通于脾”,所以健脾也是末伏養(yǎng)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末伏時節(jié)養(yǎng)護脾胃,可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三個穴位,每天各按100次,能夠化濕、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
4、莫貪寒涼物,免損脾胃陽
末伏時白天溫度仍較高,但早晚氣溫則明顯變涼,晝夜溫差逐漸增加。進入末伏時,取涼須有節(jié)制,切忌猛吹空調、過吃冷飲,以免損傷脾胃陽氣,不利于健康。
此外,適量戶外運動可振奮陽氣,促脾氣運化,改善胃口。需要注意的是,進入戶外運動以微汗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如此,才符合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規(guī)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5、吹空調要把握好“度”
立秋過后,天氣依舊悶熱難耐,這種前提下,大家可以選擇空調、電扇、鋪涼席等方式適當解暑降溫,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夏季空調病的一些防范措施仍需注意,切忌盲目貪涼,空調可設定在25℃至26℃為宜,更不可對著直吹,也不要頻繁一進一出空調房,減少在電腦前的工作時間。老人、兒童等免疫力較差人群和長期伏案工作的白領人士尤應注意。
末伏天應該注意什么
1、中暑
夏季溫度過高,一不小心就會導致身體體溫調節(jié)發(fā)生障礙;中暑的最直接癥狀就是頭痛、頭暈、惡心、口渴以及大量出汗,一旦發(fā)生中暑應該立即離開高溫環(huán)境。
2、腸胃疾病
夏季溫度較高,濕度較大,適合細菌繁殖;人們?yōu)榱擞咸鞖?,喜歡食用冷飲、冷餐,一不小心就會發(fā)生食物中毒,誘發(fā)腸道疾病。
3、皮膚病
伏天濕熱難耐,皮膚在短時間內會接受到不同的刺激,經常陽光直接暴曬很容易導致皮膚出現疹子、痱子、皮炎等問題。
出伏后還能熱多長時間
出伏后會持續(xù)一個星期到一個月左右的秋老虎時間,這段時間的平均氣溫在三十度到三十五度以上,是比較炎熱的。
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一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
所以,出伏后好還會熱多久時間是不一定的,要根據秋老虎的表現。
大多在8月底或9月初的時候,就會開始慢慢降溫了。
出伏后氣溫怎么樣
出伏后南方大部分地區(qū)氣溫通常低于30度,不會很熱,但是也不會突然降溫,早晚溫差比較大。
華南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制,所以還常有華南西部最高氣溫高于30℃、華南東部高于35℃的天氣出現。特別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qū),在伏旱延續(xù)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南方地區(qū),秋天總是讓人感到姍姍來遲,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強烈,氣溫回升。